太陽為什麼是圓的??

文/幼兒園 林尚頤

爸爸~太陽為什麼是圓的?月亮為什麼不會熱?你下巴為什麼會有毛?……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他們開始對世界充滿了疑問,對所有的事情都好奇,這是一個充滿歡樂或與挑戰的階段,充滿了對家庭而言珍貴的回憶,也涵蓋了許多值得討論與理解的議題。

在生命的初期,大多數的孩子都會以自己的方式跨越成長的里程碑,像是出生、吸吮、翻身、爬行、長牙、走路等等,觀察孩子如何通過這些里程碑可以幫助我們對孩子有更完整的了解,我們可以藉此看到孩子如何以自己獨有的方式長大,比如我們觀察孩子如何學會站立以及走路的過程中,孩子的內在之中好像有股力量不斷鼓勵他們站起來,不斷努力對抗物質世界的重力作用,這是否給予一種暗示當孩子面對人生挫折時會用何種姿態支持自己度過這些挑戰?語言的發展也是發展上很重要的成就,在語言形成之前,孩子透過行為、音律與聲調來理解周遭的世界,孩子通過真實的互動來理解語言的意義,孩子也擅長透過生動的比喻來表達複雜的概念,在詞彙不足的階段,孩子們會創造性的擴張語言來滿足自己的表達需要,即使是兩歲的孩子只有有限的語言但加上無限的創意也足以表達需要在成人世界語言被重新賦予新的意義來滿足新的表達需要也很常見,例如:「機車」可以是一種交通工具,也可以用來描述一種感覺、事件或個人,這個過程帶給人們一種喜悅的創造性感受。


伴隨著語言的發展與積累,孩子開始從內在產生對世界的好奇並且渴望了解,這也是生命中一項偉大的成就,有時觀察孩子的面部表情,就能夠看到孩子的思考連結正在慢慢成形,而當孩子開始說出「我」的時候就表示思考已經逐漸成形,生命的獨特性正在形塑中,但是這些問題往往也讓許多父母不勝其擾,有時候父母真的沒時間回答各種問題,更多時候這些奇怪的問題確實也不好回答,因此一方面我們躊躇如何給予孩子正確的回應,一方面也擔心說出太多超齡的答案,還好孩子對成人是非常寬容而有耐心地,因此我們可以放心地慢慢思考如何回答,也可以想想為什麼孩子會有這麼多問題?經驗中我們發現,有時孩子的問題跟我們準備的回答是不相干的,例如孩子問說:「媽媽!我是從哪來的?」這也許不是關於生命源起的問題,只是因為同學說他從台北來的,我也想知道我是從哪裡來的?另一個可能是孩子對界線確認的需求,孩子需要知道他能夠做到甚麼程度?他想要挑戰既有的界線,也或許他是不確定界線究竟在哪?這都與孩子的發展階段性有關,保有敏感度與開放的心可以讓我們看清問題背後的脈絡。

孩子的問題除了上述可能性之外,大多數成人在孩子的問題之前首先直接面對的是自己的價值判斷與限制,我們容易在問題與感受中迷失,「太陽為什麼是圓的?」可以有各式各樣的回答,天文學、哲學、故事性或靈性的回答都有可能,而回答往往只是反應出回答者本身的狀態,身為照顧孩子的成人,我們必須要提醒自己清楚看到這些問題來自於「孩子對世界的好奇並且渴望了解」,並且提醒自己好好珍惜這個好奇與渴望,我們知道「標準答案」很容易扼殺了孩子的「好奇與渴望」!現代教育的工業化與國家化已帶來太多的打壓,看著眼前這些充滿好奇的孩子實在很難想像他們長大後會變得對世界冷漠,在「教育」普及的今天,我們也很難想像「教育」同時也是危險的,特別是未經思索的教育行為對於教育本身造成的傷害,經過教育竟然能讓一個孩子失去夢想也失去對世界的好奇,而這樣的教育成果在台灣可說是隨處可見,我們培養了有技術卻沒有靈魂熱情的人,這多是由於成人很容易將自身過去的經驗套用在眼前的孩子,而且很少思考這些經驗不見得適用於孩子的未來,紀伯倫的詩作【孩子】帶給我們適當的提醒並對孩子保有尊重。

他們的靈魂寓居在明日的住所中,
而那是非你所能觀覽的地方,
甚至不在你的夢中。

       資訊、經驗與感受就好像是一種隱形的食物,孩子透過提問、探索與身體經驗認識世界,所有的資訊會經過整理與重組慢慢成為生命的成分,例如:幼兒園的孩子在偶劇故事時間會重複地聽同樣的故事連續三周,一週五天每天同一時間重複同樣的故事,孩子反覆聆聽並在遊戲與生活中經驗(消化)這個故事(資訊),學習的內涵除了故事情節之外,也包括了老師如何演故事,還有在裝扮遊戲中成為故事中的各個角色,孩子透過時間與生命將故事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這是非常深刻的學習、內化與成長,神話學大師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在經典著作【千面英雄】奠定了神話學的理論基礎,其論述涉及語言學、符號學、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邏輯性與學術性的特質讓我們對神話有不同的感受,也才發現原來神話故事可以這麼有內容並具有學術性,相對於成人複雜的套裝建構化學習路徑,孩子的學習是非常直接而深入的,他們無須學術化的理性說明就能有深刻的感受,真正的童話故事如同神話一般保有原型的力量與元素,它帶來清晰而有力的圖像,透過故事我們的心魂能夠獲得滋養與鍛鍊,理性地解析故事意涵反而不利於這個過程,因此幼兒園的老師必須非常慎重的選擇故事以及呈現方式,相同的我們也必須謹慎回應孩子的提問,我們不急著回答,我們更珍惜這相遇的時刻,更有意識的覺知我們用甚麼樣的態度與情感來乘載回答,試著站在理解與欣賞孩子成長的角度上面對問題,這將同時讓成人保有自我教育與成長的空間,因此如何回答孩子並不是重要的事情,正確標準的答案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的理解與看法,如此,我們可以在孩子身上學習,在關係中保有空間與幽默,在過程中彼此看見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