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季幼小銜接課程紀實

文/李雅玲
六歲跨越七歲是生命中一段非常特別的時期,通常也是孩子即將進入小學階段的時間,在這個特別的時期,孩子會開始經歷許多不同層次的變化,這不僅是單純線性的改變,而是如同毛毛蟲蛻變成蝴蝶一般,在內外各個層面都經歷著不同的轉變。生理上,我們可以觀察到孩子開始換牙、臉上的嬰兒肥漸漸消失、四肢明顯的拉長、越來越明顯的脊椎曲線以及逐漸出現的足弓等等,而隨著身體的轉變以及行為能力的提升,孩子們也越來越勇於接受困難的挑戰,越來越希望能嚐試冒險的滋味,有時也渴望參與成人的工作,這反映著孩子希望參與真實世界的內在需要。這些外在可見的徵兆反映了內在的轉變,六歲左右的孩子,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內在世界,不再只是直覺的回應外在世界與物件,而是開始能夠由內在形成想法與圖像,並希望將這個內在圖像在真實世界中實現。我們可以從孩子的遊戲型態觀察到,孩子們開始會在內心組織遊戲的想法,在遊戲之前,透過討論與計畫,運用空間中的物件建構出他們想要的情景,這使得遊戲形式越來越複雜並具有組織性。

基於上述對大班孩子的描述與觀察,我們試圖將孩子所處的意識狀態以及成長需求,融入幼小銜接的課程設計中,希望藉此協助孩子跨越這段特別的生命歷程,在進入小學階段的正式學習之前,盡可能統合身心狀態做好準備。在今年的春季課程裏面,我們設計了團體遊戲活動、花園照顧工作、畢業準備工作、戶外自由遊戲、白玫瑰與紅玫瑰偶劇故事以及純淑奶奶講古等各種不同性質的活動,期待藉由同儕團體的真實相遇,讓每個孩子逐漸長出自己的樣子,也期待這從內在蘊育出來的生命力量,能伴隨他們更有勇氣與力氣地邁向新的旅程。在這次春季諸多的課程活動中,我揀選了「團體遊戲活動」、「薑黃冷染」以及「純淑奶奶講古」三個課程作為分享。對於第一次陪伴孩子進行幼小銜接課程的我而言,這些是和原本帶班經驗中完全不同的活動,除了帶有更多期許之外,課後的感受更是深刻,特別將其記錄下來。

課程紀實Ⅰ、 團體遊戲活動

相較於在混齡班教室內的自由遊戲,團體遊戲要求更多的規則性與競爭性,這樣的特性一方面滿足了孩子渴望挑戰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讓老師更有意識的觀察孩子的發展樣貌。
拍手遊戲
華德福學前教育主張提供孩子重覆、有節奏的生活,讓孩子知道在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是非常重要的,這會幫助他們內在產生安全感、熟悉感和秩序感。拍手遊戲藉由趣味、韻律的唸謠,並配合身體的律動,為孩子們提供有節奏性、可預期的活動,孩子透過反覆的遊戲過程,逐漸建立屬於自己的韻律節奏,當這樣的身體節奏建立起來之後,會為孩子的內在帶來安全感,從熟悉到熟練的過程,也讓孩子逐漸產生自信心,這對孩子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
123木頭人
孩子身體的成長與轉變,帶來更多挑戰與刺激的身體活動需求,相對於中小班的時候,大班孩子有更多的體力想要跑跳、攀爬與運動,我們滿足孩子身體需求的同時,也希望開始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身體控制能力以及與他人協商討論能力。在123木頭人遊戲中,可以幫助孩子更加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動作,藉由移動、奔跑與停頓,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身體,特別是對於有強烈活動需求的孩子,這類遊戲可以幫助他們意識到如何讓自己停下來。從遊戲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不同特質孩子的樣貌。例如:有的孩子因為常急於要衝鋒陷陣,往往煞車不及,身體容易停不住而晃動,只好一直要和「鬼」手牽手,卻還是樂此不彼;有的孩子則非常小心翼翼,一次只敢動一小步,不過還是開心地參與其中,看著那些往前衝的孩子,也不由自主的跟著興奮起來。
大風吹、吹什麼?
類似大風吹的追逐遊戲,帶有點緊張和趣味,「大風吹 吹什麼?吹有穿褲子的人..」,所有穿褲子的人都必須起身,換到另一個座位,孩子無意識中會產生一點恐懼,而透過身體表達出來,眼睛開始四處搜尋,了解週圍的空間,然後藉由自己的行動,找到一個目標安全坐下,這樣的過程是給孩子一個克服恐懼的機會。一開始會明顯看到,雖然有某幾個孩子總會來不及反應,重覆當著「鬼」,不過逐漸他們也開展出自己的覺知及行動力,雖然看似簡單的遊戲,卻也帶著另一層面的發展,透過遊戲中可以幫孩子練習、增加他們對於週遭事物及空間的意識。

課程紀實Ⅱ、薑黃冷染畢冊書衣

大班的孩子渴望參與真實世界的活動,這樣的活動應具有實質的意義,最好能夠經驗從無到有的完整過程,並有很多實際動手的機會,讓孩子能藉此經驗到其中的過程。每年,我們都會邀請大班孩子為自己的畢冊書衣綁染,今年,我和精進於染布的淑娥老師討論時,想到後院的田裏有種了二年的薑黃可以採收,因為薑黃適合用冷染方式進行,我們也希望孩子可以全程都使用自己雙手工作,於是我們的薑黃冷染的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採收薑黃
採收的當天雖然下著雨,但仍不減大家的興致,穿著雨衣,我們一樣到田裏工作「挖薑黄」,這也是讓孩子們親近土地的機會。孩子們第一次經驗從田裏將薑黃挖出來,大伙都埋頭苦幹,很認真的拿著小鋤頭工作著。在還没開挖前,誰都無法預估田裏到底有多少薑黃住著裏面,當鋤頭一下去,立刻聽到孩子發出的驚喜聲,哇!我挖到薑黃了、是橘色的吔!我看到是黄色的!我也挖到了!呵!這塊好大!不久就裝了滿滿一籃的薑黃,算是豐收的了,這是大家一起努力後得到的喜悅及成就感。

清洗薑黄
挖出來的薑黄就像滾著土的泥娃娃,當然需要好好的來幫他們刷洗乾淨,孩子們拿著手上的牙刷,個個都十分專注不停的刷呀刷,一塊塊黄澄澄的薑黄在大家努力下都換上新衣了。
挷染
透過不同的輔助工具幫忙,即可呈現各種美麗的染布的紋理與花樣圖案,即使只是利用簡單的橡皮筋進行挷染,每個孩子還是費了不少力氣一圈又一圈不停地繞緊,為的是要讓圖案能突顯出來,小小的孩子各有巧思,所挷出來的花樣都不盡相同,有人喜歡簡單幾個圈圈,有人則喜歡熱閙地挷了一條又一條。

捣碎薑黃
將薑黃搗碎是最費時又耗力的工作,孩子們必須將一塊塊硬硬的染材「薑黃」用木臼搗成細碎狀,再小心地裝進布袋裏,才有辦法拿來染出顏色。我們讓孩子們三人一小組的工作,從中可以觀察到孩子彼此間各自找到可以一起合作的默契,此時和諧、賣力的氣氛圍繞在整個空間裏。當手指因薑黃汁液染黄時,孩子已忍不住大聲驚呼:我的手變成黃色了!
搓染
萬事俱足,我們就要開始重要的染布工作了,首先要將小布袋裏的薑黃像洗衣服一樣,不停地搓搓搓,將薑黃的色素搓揉到水裏面,孩子們開心地說著:「我們的水變得好黄了!」終於,努力到最後,薑黄水可以拿來染布了,布放下去的那一刻,是最真實要體驗染布的時刻,為了讓薑黃的顏色可以吸到布裏面去,一對對小手在染液中不停賣力地搓揉,看著自己的布愈來愈黃,真是神奇的過程,心中充滿無法形容的喜悅與成就,在老師說好的那一刻,孩子們已忍不住大聲驚呼:「我的染好了!」

拆布、掠乾
   染好的布在要拆掉挷染的橡皮筋那一刻,就好像在抽獎一樣,無法預期拆掉的圖案會變怎樣,會和原來想像的一樣嗎?真的令人充滿著期待,孩子們小心翼翼地的拆著,臉上也不時掛著笑容,似乎很滿意著自己的作品,還不停地彼此分享。最後,我們要邀請風姊姊來幫忙將布吹乾,孩子手拿著布迎著風跑著,風姊姊不停地吹動著布,多美好的一個畫面。

整個染布的過程,透過實際的參與過程,我們要讓孩子經驗到不僅僅只是染布這件事,更多的是怎麼利用身體好好的工作、同儕之間彼此的共識、合作、樂在其中的態度…。

課程紀實III、純淑奶奶講古

孩子很喜歡知道大人過去在他們這個年紀時的生活樣貌。你住在那裏?和誰一起玩?遊戲怎麼玩?你是怎樣的孩子...,在和孩子分享兒時的趣事時,孩子們會特別注意講故事者的感受,他們會探尋成人自身經驗的愛與尊重。純淑奶奶講古的時間,她特別地將自己兒時的回憶編成故事,用台灣人的話語講給孩子聽,故事從一開始圍坐的大圈圈,不知不覺間孩子們就一直往純淑奶奶靠近,到最後孩子已將純淑奶奶完全包圍住了。孩子們臉上專注的神情透露著仰慕的神情,這個畫面真的是令人動容的美好。故事中面惡心善、充滿智慧的大伯公和聰明、勇敢的查某囝仔之間發生的故事,一直深深吸引著孩子們,過了數日還是讓他們回味無窮。期待著夏季的幼小銜接課程純淑奶奶再接續故事情節。